对王莽新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王莽时期的农民起义,首先在北部边地发生。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为了攻打匈奴,大肆征兵派役,许多人为了逃避负担,不得不弃家流亡,有的成为"盗贼",其中以并州、平州最为严重,天风二年(公元15年),有二十多万军队集中于北方边地,军队的衣食是个严重的问题,官府愁苦不堪,边地老百姓倍受其害,谷物价格飞涨,五原、代都有数干人起义为"盗贼",并转入邻都进行战斗,天四年,临淮人瓜田仪率众起义,在会稽、长州一带活动。同年,琅那女子昌母亦聚众起义,攻克海曲县城,杀死县宰,以其头祭子之,然后率兵入海为"盗贼",后迅速发展到上万人。
天风五年(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率领一百多贫苦农民在莒县起义,自称"三老",以后又入泰山一带。一年之内就发展到一万多人,这时在山东地区还有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人分别领导的起义队伍,由于樊崇的勇敢善战,他们都纷纷集合到樊崇的旗帜之下,联合起来作战。此后,北方因饥饿而起义的农民队伍还有许多支,他们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当时北方关东地区的起义农民总数有几百万人之多。
王莽为了镇压起义,决定派大批官军前往征剿,曾经亲自领教过起义军教训的田况,认为王莽的这一决定不妥、太危险,于是劝谏王莽不要动用大批军队前去镇压,田况认为,山东的"盗贼"本是些饥饿无食的农民,由于地方上欺瞒、谎报贼情,朝廷忽略,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使其"延曼连州",又因饥懂严重,所以句日之间发展到十余万人。
"盗贼"人虽多,但比较分散,各自为战,只要给地方官以充分的职权,让他们依靠地方上的豪族,实行坚壁清野,将不易坚守的小城居民迁到大城,积谷固守,使"盗贼"攻城不能下,所过无所食,这样他们就无法群聚,在此种情况下,"招之必降,击之则灭",不论用招、用剿均可以将他们分而治之,但如果中央派将帅统大批官军征则,不但用费浩繁,而且军队会给地方带来远胜过盗贼的骚扰,希望撒回官军,并保证平定本地区的骚乱。
从田况的建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了解农民起义军情况和很有政治头脑的官员。如果王莽能采纳田况之计,是可以使他们归其田里的,但王莽却认为:如因贫困饥寒犯法,大者盗,小者偷而已,现"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明明是"逆乱".另外,田况的谋划使王葬对其产生疑虑,怕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壮大力量,割据自立于是让人代他的职务,以升迁的名义将其调回京师同时派景尚率兵前往山东征剿,结果被起义军打得大败,景尚被杀死。于是王葬又命令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统帅十几万大军东征。这支官军所过放纵,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正如田况所预言的那样。致使山东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官军在山东遭到人民的怨恨。结果在成昌之战中,官军被打得大败,太师王匡落荒而逃,更始将军廉丹被杀死战斗中,起义军为了与官军相区别,将眉毛染成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大败官军之后,攻下无盐,转攻莒县,收编了吕母死后留下的一部分起义队伍,以后又攻打东海、楚、沛、汝南、颍川、陈留、濮阳,人数发展到几十万,除了北方山东地区的起义外,在南方荆州一带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天风年间,荆州地区闹饥荒,饥饿的农民成群结队到野泽之中采集草根野菜为食,有时发生争执纠纷,新市人王匡、王风常为人们调解纠纷,处事公道,成为饥民的领袖,人们靠挖草根,仍无法活下去,只得起为"盗贼".后南阳人马武、颖川人王常、成丹,也率众前来汇合,仅仅几个月,就发展到七八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所以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兵二万前往镇压,结果被王匡打得大败,死伤数千人,辎重全部被缴。绿林军乘胜占领了竟陵、云杜、安陆等地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军中许多人病死,为了逃避瘟疫,他们出绿林山,分二部分转移他地,一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四入南都,这一支称为"下江兵",另一路由王,王风、马武率领,会同朱、张印的起义队伍,北入南阳,这一支称"新市兵",他们都自称将军,新市兵在北进中,平林人陈牧,廖湛等组织了一千多人响应,号称"平林兵",在平林军中有因犯法逃亡的破落贵族汉朝宗室刘玄,在两汉之交社会大动乱的历史舞台上,主要有三种势力,三个政治集团,即新莽政权,农民起义军和地方豪族地主,地方豪族地主包括刘汉宗室、公侯贵族、六国后裔、地方大姓和富商大贾等等他们与新葬政权之间的矛盾并不亚于农民同新莽政权的矛盾。
在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危机中,王莽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失望迷惘的统治阶级的幻想,有多少人为他上书颂德,劝进称帝,就连刘汉贵族也对其频施青睐,强作欢颜。王莽是在地主阶级各阶层的拥戴下上台的,但他称帝以后的所作所为,却使他们大失所望,他从豪商巨贾的手中夺得六十多万斤黄金,还要没收他们家财的五分之四,自然引起他们怨恨,他又以"图簿未定"使受封费族得不到实惠,久住京师,终于沦为豪门之佣工,对王莽充满激愤。尤其是对那些曾备受宠遇的刘氏贵族施以严厉打击,从王降为侯,从侯贬为子,从郡守徒为谏大夫,终于"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刘汉宗室对王葬更是充满仇恨。
早在居摄元年,汉宗室安众侯刘崇就在南阳起兵反莽,翌年,东郡太守翟义与宗室刘宇、刘璜合谋,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兵山阳,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徐乡候刘快起兵胶东,刘都也在真定谋划起兵,刘汉宗室之外,梁国蒙人夏恭"拥兵自守",陈留东昏人虞延"拥卫亲族,捍御钞值"河南喉氏孙堪率宗族老弱于营之中;资产数百万的昌母攻城杀史;贾复聚众数百在羽山自号将军,巨鹿马适求召集郡国豪杰数千人,谋划举燕赵之兵反莽。与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仅仅局限于讨食求生、政治目的不明确不同,豪族集团一开始就树起了"除乱诛葬"、"汉室复兴的大旗。
刘玄是刘秀的族兄,是没落贵族。刘缤、刘秀兄弟二人是南阳的豪族地主,同时也是大商人。他们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汉景帝的后商,在刘玄加入平林兵的同年,即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缤刘秀在春陵起兵。他们聚集汉宗室刘祉、刘赐、刘嘉及地方豪强李通、邓晨、阴识等各家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号称"春陵兵".春陵兵与新市兵、平林兵配合作战,胜利地攻下湖阳、棘阳等地,但在进攻宛时,却被王莽的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打得大败,许多人被杀,刘秀逃走,刘缤收集余部退保棘阳。
失败使起义军中有些人发生了动摇。正当形势危急之时,王常、成丹等率领的下江兵北上进军,连连胜利,经协商,下江、新市、平林、春陵几支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官军,结果大破官军,歼敌二万多人,甄阜、梁丘赐均被杀紧接着,起义军又打败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胜利进围宛城,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决定立刘玄为帝。公元23年二月,在南阳城外消水边上设坛场,陈兵大会,刘玄立为皇帝,建立了更始政权,新市、平林、下江、春陵各支起义军的将领是更始政权的主要成员。
更始政权建立后,王匡、刘缤率绿林军主力包围宛城,王常、王风、刘秀率兵北上,接连攻下昆阳、郾城、定陵,支持主力部队攻宛,更始政权的建立,姓刘的又出来做皇帝,使王莽非常惊惧,马上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齐集洛阳,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扼杀更始政权,这时守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官军,起义军决定采取先让一步的策略由王风、王常坚守昆阳,由刘秀率十三骑突围到郾、定陵一带调集援兵,里应外合,夹击官军。四十万官军将小小昆阳城围了几十重兵营百余座,云梯十余丈,还用楼车、地道攻城。城内的起义军在积弩乱发、矢下如雨"的情况下,头顶门板打水,顽强坚守等待援军,终于等到了刘秀率兵千余人为前锋前来增援,对官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王邑等见援军不多,只调几千人迎战,结果被起义军打败。这时绿林军的主力已攻克宛城,并定都在宛,但消息尚未传到,为了鼓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刘秀便假说宛城已攻下,把伪造的战报射入城中,并说主力军很快会赶到昆阳,致使昆阳城内外的起义军"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刘秀又率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昆阳城西,涉昆水,直攻王邑的中军大营。官军大乱,王寻被杀,城内的起义军也乘机冲杀出来,内外合攻,呼声震天,官军全线崩溃当时正逢大风暴雨,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水暴涨,官军自相践踏,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仅率极少数残兵败将败退洛阳。绿林军大获全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对于新葬政权灭亡的意义和作用,与矩鹿之战之于秦朝灭亡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