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和浙传聚焦纪录片《往事如昨》,从社会变迁解读“同学情”

4月10日上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老师、浙江传媒学院郑亚楠教授、李洋主播与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部分研究生一起前往德信影城观看了青年导演周楹丰执导的首部同学情纪实电影《往事如昨》。

此次活动是《纪录片理论与创作》课堂的特色活动,是继《掬水月在手》之后师生再次线下共赏纪录片的思政实践类活动。

图为李蓉老师、郑亚楠教授、李洋主播和同学们的合影

《往事如昨》为周楹丰的长片导演处女作。故事讲述的是从事影视工作的老周,从北京出发,行程两万公里,足迹踏遍四川、重庆、广东和西藏的14个城市和地区,参加了同学聚会,寻访了当年的42个老同学和3名老师,用镜头记录下了此时此刻的他们,记录下了这一个班的集体影像,纪录下了一代人的成长岁月。

图为《往事如昨》官方剧照

“本片是献给同学、老师,献给母校,献给故乡的一封情书。感谢有这样一趟旅程,让我们能在人生前行的某个阶段稍微停一停,停下来回望一下成长的岁月,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从哪里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根在哪里。如果那些往事能温暖你前行的方向,那往事就并不如昨,它就时刻陪在你的身旁。最后,这一切当然都是献给观众的,希望观众们能够喜欢这部电影。”周楹丰如是说道。

纪录片《往事如昨》片尾

观影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李蓉老师

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20周年了,前几天大学群里有同学在提聚会的事儿,恰好《往事如昨》这部纪录电影上映。电影聚焦同学情,导演周楹丰寻访他毕业20年的初中同学,并把同学见面的情景用镜头记录下来。这是典型的直接电影的表达方式,大量的跟拍,甚至感觉不到拍摄者的存在,仿佛观众也在参加自己的同学会一样。为什么要拍这部影片,诚如周导自己的回答,“在寻找同学的过程中,就是看到了往日的自己”。影片带有很强的自传体色彩,曾经的情书、同学间的小秘密、流行过的歌曲、看过的港剧录像,周导将这些记忆的碎片捡拾起来,伫立在他的母校中学教室门口,就像是一幅定格画面。影片没有刻意要表达什么,回忆杀让我们不断地被代入影片里面。让我们在现实、回忆,在画内画外建构着故事,延续着情感。我很喜欢片尾的点名,这是神来之笔,每位同学在不同地方答“到”。我想同学情就是这样,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长,见面直呼其名,无需多言。

邵成林同学

《往事如昨》是一部同班同学二十年后再聚首的回忆录。在北京工作的老周,走遍全国去寻访自己的中学同学。影片内容取材真实,情感真挚,用小小的镜头记录下了每一位同学如今的样子,这是岁月的缩影,更是共有回忆的集体影像。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中学时光,这种回首岁月带来的启示会反过来折射我现在的生活。我觉得,人生匆匆如戏,不必过分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情节,顺其自然地在每一段时光里展现最真实最美好的自我,以此来从容面对身边的人,共同度过每一段时光,经历岁月的大浪淘沙后,总会留下关于我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孙铭泽同学

纪录片《往事如昨》,用七个章节讲述二十年的同学情谊。影片记录下的,是一个班的成长,也是一代人的旅程。它通过追忆80年代四川小镇一个班级同学们的不同人生轨迹,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质朴的同学情。刚开始看时或许会觉得有些许无聊,但是随着情感的推进,会被同学间那种共通的情感打动,也会想起自己为一个梦想而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也会怀念那些还没好好再见就再难相见的同学们。已经毕业二十年的同学们虽然身在各地,却心在一起;虽然经年不见,却心意相通。多年不见的同学间,有想念,有期盼,有释怀,也有放下。片中导演的一句话“见到他们,就是见到当初的自己,见到来时的路。”每一个同学都是我们青春的拼图,学生时代的岁月是我们不朽的回忆。回望人生,每个人,每个同学,每个老师,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塑我脊梁,成我根骨,更让我能在江河回望时,找到来时的路。

陆翰佳同学

《往事如昨》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影片以影像志的方式,记录了周楹丰为了中学毕业时的一个约定,在全国找寻探访曾经的同班同学以及举办同学会的过程。本片编导周楹丰,中学就读于泸县五中,北京交大毕业,现生活在北京。2016年,他回到泸州参加同学会。时隔多年,同学们散落天涯,昔日的莘莘学子红男绿女,都已年近不惑,天天为生活奔忙。再见面时,俱各感叹白驹过隙,世事沧桑。一沙一世界,从大家的际遇,也能够看到时代变迁给每个人刻下的烙印。于是,周导决定把这一切拍下来,这样才有了这部电影。每个人都有过青葱岁月,都有曾经的同窗好友;每个人对于过往,都有很多的内心感触。所以,相信这部电影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准确的说,《往事如昨》是一部纪录片。没有技巧的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纯粹的记录。所有演员,就是泸县五中当年的同班同学,素人素颜,本色出镜。草根、淳朴、自然、真实。虽说是纪录片,但从故事结构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影片还是下足了功夫。把影片分为几个主题板块,而使叙事更加条理化和顺畅;几首插曲的选择,尤其是片尾曲、那首本来就由几位高中女生创作和原唱的《心愿》,和影片的节奏和主题也完美契合。时光不能回逝,感情不能复制。纯真年代的同学情弥足珍贵,影片让80,90乃至40、50年代的观众重回少年。白描般不加修饰的表现手法、素人不敷妆容的表演,与纯真的同学情感高度契合,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拍摄和记录导演的同学情,其实也相当真实地展示了80后四川小镇青年的发展现状。

高振洋同学

没有人会永远十八岁,但总永远有人十八岁。二十年前的我们相聚在一隅方寸之间的教室,从那句“你叫什么名字”,便开始了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如今的我们,少了点轻狂,多了份沉稳,少了点青涩,多了点成熟,或许,这就是成长。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那一段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着纯真友情的同窗,永远都留在彼此的回忆中,定格在二十年前的岁月里。就像《往日如昨》,那些最真挚,最炙热的情感,永远都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尽管会朱颜辞镜,但那份稚嫩青涩的时光下,埋藏的是一辈子的同窗之情。母校熟悉的操场上,还有着你我相互打闹留下的痕迹。感谢《往日如昨》纪录片,把我们每个人都带回了曾经的那个熟悉的校园里,去回忆还发生在昨天的校园故事。

赵赢同学

“弹指一挥廿四秋,同窗欢聚语不休。”说到同窗,可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独特的回忆,曾经一起奋斗的时光至今还历历在目。《往事如昨》这部纪录片就是以同窗情谊为主题展开的叙事。片子以老周为主线人物,讲述了他从北京回到四川,参加初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期间他与班上的同学进行了会面,老友相见、交谈甚欢。一些班上的趣事在推杯换盏中亲切交谈。有人问老周: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找到班上的同学?他回答道:因为找到了他们就找到了来时的路,就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同窗对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是一群惺惺相惜并肩前行的同伴,是提醒自己勿忘初心的动力。我会为了二十周年聚会中班主任老师的寄语而感动,也会因为老周长途跋涉去往拉萨寻找老同学而触动,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有过这么一群人,虽然身处天南海北,但只要召集的信号一出,都会义无反顾地回到班级的“大家庭”中。我想,这便是《往事如昨》纪录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吧。

相信各位在看完《往事如昨》后也会从中找到许多共鸣:同学、同桌、初恋、老师、母校,自己的学生时代,自己的人生故事。

也许,它讲述的也是你和你同学间的故事……

end

文章 | 谢蕊

图片 | 谢蕊 赵赢

排版 | 蔡远亮

初审 | 邵成林

责编 | 李蓉 易正逊

电影资讯 往事如昨

有用 (2)

评论加载中...